查看原文
其他

《黄帝内经》“病因病机”的智慧解析!读进去,悟出来!

倪海厦视频在菜单 大医至简倪海厦 2023-07-01


《黄帝内经》病因病机

1、三阴结谓之水。

2、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,久立伤骨, 久行伤筋,是谓五劳所伤。

3、五藏因肺热叶焦,发为痿躄。

4、中气不足,溲便为之变,肠为之苦鸣。

5、风者,百病之长也。

6、风者,善行而数变。

7、风胜则动,热胜则肿,燥胜则干,寒胜则浮, 湿胜则濡写。



8、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。其风气胜者为行痹,寒气胜者为痛痹,湿气胜者为着痹。

9、心痹者,脉不通。

10、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,避其毒气。

11、甘者令人中满。

12、生病起于过用。

13、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。

14、头痛耳鸣,九窍不利,肠胃之所生也。

15、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于风雨寒暑,阴阳喜怒,饮食居处,大惊卒恐。

16、百病生于气也,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寒则气收,灵则气泄,惊则 气乱,劳则气耗,思则气结。

17、邪之入于脉也,寒则血凝泣,署则气淖泽。

18、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



19、邪气盛则实,精气夺则虚。

20、邪在胆,逆在胃,胆液泄则口苦,胃气逆则呕苦。

21、因于湿,首如裹,湿热不攘,大筋緛短小筋弛长, 緛短为拘,驰长为痿。

22、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

23、伤于风者,上先受之;伤于湿者,下先受之。

24、血之与气并走于上,则为大厥,厥则暴死,气复反则生,不反则死。

25、灶火之气衰,少火之气灶;灶火食气,气食少火; 壮火散气,少火生气。

26、阳虚则外寒,阴虚则内热;阳盛则外热,阴盛则内寒。

27、阳道实,阴道虚。

28、形寒寒饮则伤肺。

29、两虚相得,乃客其形;两实相逢,众人肉坚。

30、肠中热,则出黄如麋……肠中寒,则肠鸣飧泄。

31、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

32、饮食劳倦即伤脾。

33、其本在肾,其末在肺,皆积水也。

34、肾者,胃之关也,关门不利,故聚水而从其类也。

35、肥者令人内热,甘者令人中满。

36、审察病机,无失气宜。

37、荣气虚则不仁,卫气虚则不用,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,肉如故也。

38、胃不和则卧不安。

39、胃中热则消谷,令人悬心善饥,及早以上皮热。

40、津脱者,腠理开,汗大泄。

41、高梁之变,足生大丁。

42、诸气月贲 郁,皆属于肺。

43、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。

44、诸呕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属于热。

45、诸转反戾,水液混浊,皆属于热。

46、诸胀腹大,皆属于热。

47、诸逆冲上,皆属于火。

48、诸热瞀瘛,皆属于火。

49、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属于寒。

50、诸病有声,鼓之如鼓,皆属于热。

51、诸病胕肿,疼酸惊骇,皆属于火。

52、诸厥固泄,皆属于下。

53、诸痛痒疮,皆属于心。

54、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

55、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,热之而寒者取之阳。

56、诸寒收引,皆属于肾。

57、诸痿喘呕,皆属于上。

58、诸暴强直,皆属于风。

59、诸躁狂越,皆属于火。

60、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;浊气在上,则生月真 胀。

61、喜怒伤气,寒暑伤形。暴怒伤阴,暴喜伤阳。

62、喜乐者,神惮散而不藏;愁忧者,气闭塞而不行; 盛怒者,迷惑而不治;恐惧者,神荡惮而不收。

63、悲哀愁忧则心动,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。

64、湿胜则濡写。

65、寒气人经而稽迟,泣而不行,客于脉外则血少,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

66、谨守病机,各司其属,有者求之,无者求之,盛者责之,虚者责之,必先五胜,疏其血气,令其调达,而致和平。

67、精神不进,志意不治,故病不可愈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不论讲什么,都是以阴阳为纲,所以病邪也是阴阳两纲。属于阳邪的是什么呢?是风、雨、寒、暑,其实就是六淫。很多地方都讲了,只是说法不一样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讲:“百病之所生也,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,以之化之变也。”风寒暑湿燥火的特异变化,就是虚邪贼风,也就是高士宗曾经注解的“四时不正之气”。我们现在称之为六淫,就是外邪。“生于阴者”,阴邪,阴邪就是内邪,内邪是什么呢?“饮食居处,阴阳喜怒”。饮食,生活起居,男女之间的,情志方面的,这都是属于内因,称为阴邪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就把病因分为两种,一种是外邪,一种是内邪;一种是阳邪,一种是阴邪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进一步论证了这个问题:“喜怒伤气,寒暑伤形”。寒暑就是指六淫,六淫伤的是什么呢?伤的是形体。喜怒指的是情志,情志伤的是什么呢?伤脏气。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也讲:“喜怒不节则伤脏”。这就符合了《调经论》的讲法,阴邪是内邪,阳邪是外邪。湿和风,在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中又分阴阳,各自所伤部位不同,风雨伤上部,冷湿之邪伤下部,这是《内经》一贯的说法,风邪伤上,湿邪伤下。

黄帝内经》认为,人体发病与否,取决于两个方面的作用,一个方面是邪气,二个方面是正气。两者之间,起主导作用的是正气。不论有什么邪气侵袭,只要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包括疫病。这个话出自《素问·刺法论》:“五疫之至,皆相染易,无问大小,病状相似。”瘟疫来了,只要“正气存内”,就“邪不可干”。这就告诉我们啊,人体的发病与否,固然是两个方面的作用,但是决定因素是正气。这一点,正是我们中医的独到的认识。所以中医特别注重顾护正气啊。《内经》还说: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。邪气之所以侵犯人体,人体的正气一定虚。所以虚人就容易受病啊。“气之强盛者”——正气很盛的人,往往不受病。《灵枢·百病始生篇》讲了一个“两虚相得,乃客其形”。这是关于发病。


伏邪,又称为伏气。这个伏气,见于温病,其实理论呢,是源自《内经》。我们《温病学》里面,有风温、有春温、有暑温、有湿温、有伏暑、有秋燥、有冬温。这些是根据不同的季节命名的。其中,春温和伏暑就称为伏气温病。什么叫伏气温病呢?冬天感受的寒邪,当时没有发病,这种邪气已经进入体内,到了春天,借那个春生之气,伺机而发。发病的特点跟风温不一样,开始有一点点外感的症状,紧接着就是内热亢盛,这就是春温。属于什么病呢?伏气温病。伏暑,夏天感受的暑湿,当时没有发病,入秋借秋凉之气引动而发,开始有点秋燥症状,紧接着就是暑湿昌厥。这种发病情况,温病学家称为伏邪发病。这个理论从哪儿来的呢?从《内经》来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中讲:“春伤于风,邪气留连,乃为洞泄。”邪气留连,就是停留不去,变化了,不是风病了,是洞泄、泻痢;夏伤于暑,到秋天,就可以发痎疟,邪气流连四个字简略了;秋伤于湿,可以发为痿厥;冬伤于寒,到了春天发温病。这就是《内经》最早的伏气学理论。这个理论啊,属于我们病因病机学里面的一大特点。


我们中医的辨证法则很多,有八纲辨证、脏腑辨证、经脉辨证,《伤寒论》有六经辨证,《金匮要略》有脏腑经络先后辨证,温病学里面还有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。这些辨证法则的起源是哪儿呢?也是《黄帝内经》。

《内经》最早的辨证是三个,第一个是八纲,第二个是脏腑,第三个是经脉

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哪儿来的呢?————《内经》。

《素问·热论》不是提出来六经吗?

张仲景的脏腑辨证哪儿来的呢?————《内经》。

《内经》里面首先就提出来了脏腑辨证,什么病都要以五脏来划分。

八纲辨证,后世提出来的,怎么也是来源于《内经》呢?我们看看《内经》的原文就清楚这一点了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:“阳虚则外寒,阴虚则内热,阳盛则外热,阴盛则内寒”。大家把这四句话叠起来写,“阳虚则外寒”写第一行,“阴虚则内热”写第二行,“阳盛则外热”写第三行,“阴盛则内寒”写第四行。我们读一读,四句话的开头第一个字:阳、阴,第二个字,虚、盛,就是虚、实。接着后面的第三个字是内、外,第四个字:寒、热。看到没有?阴阳、虚实、内外、寒热。内外是什么?表里啊。八纲不就出来了吗?所以八纲辨证的起源是《黄帝内经》。

《素问·举痛论》讲:“百病生于气也”。气,就是气机紊乱,这就涉及到病机了。后面都是讲的气,比如“怒则气上”等等。哪一个的气啊?五脏之气。当然这不是泛指五脏,是有所指的,比如怒伤肝,肝气上逆,所以“怒则气上”。我们有句俗话叫怒发冲冠,你把那个“冠”字改一下,改成“鞋”字看行不行。你说我发怒发得脚上发烧,鞋子都要甩掉啊。不是这样的,他绝对是揭帽子,不是脱鞋子。怒气是向上冲的,不是向下冲的。只有恐就是向下,恐惧的人就尿到裤裆里了。“喜则气缓”,你大笑不止,笑得弯腰曲背,停了以后就会感觉拉不上来气,这不是喜则气缓吗?那些有心脏病的人,突然暴喜,就很容易发病。

— END —


倪海厦针灸学习视频展列

倪海厦金匮学习视频展列

倪海厦黄帝内经学习视频展列

倪海厦伤寒论学习视频展列

倪海厦本草学习视频和天纪学习视频展列


神医治疗:

徐大夫医案

徐大夫远程诊断

徐大夫简介

徐大夫推荐

专业手诊师诊断


加好友↓↓↓↓↓↓,诊断、治疗、学中医:

 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